设计五:多功能可调反应测试器
(姓名:叶俊南 学号:20061042135 姓名:赵尧松 学号:20061042139 )
摘 要:本实验巧妙的利用了74LS04和CD4017的功能,外加几个相关的阻容元件及LED指示灯构造了能够测试人反应能力的装置。本装置通过可调频指示灯来测试人的反应能力可以用频率指示,这个频率在测试之前可人为的设置,而CD4017的十个输出端Q1-Q10恰好是依次循环改变的,每循环一次,计数指示灯就被点亮一次,通过设置计数与可调指示灯的频率,可以将人的反应能力用相对应的频率表示出来。
事先设置好调频指示灯每一秒闪一次,即1HZ频率,此时计数指示灯闪一次,如果被测试者能够准确的定位在L1-L10之间任意的位置,则说明此人的反应能力为10HZ(因为计数指示灯每亮一次Q1-Q9完成一次循环,试验中三极管所连接自动循环灯有双项功能,其一,测试反应能力时可以作为定位基准灯。其二,自动循环灯利用前面所加电阻器的不同可以使此灯由熄灭-微亮-较亮-最亮四种状态的循环)。如果计数指示灯在一秒内闪三次,被测试者依然能够在L1-L10中准确定位则此人的反应能力为30HZ。
关键词:振荡电路、可调频、可循环切换、反应测试器
实验器材:芯片74LS04、芯片74L4011、电阻、电容、三极管、二极管
R1=100K,R2=100K,R3=220K,R4=47K, R5=10K ,C1=C2=10uF
实验设计
1、十进制计数/分频器CD4017,其内部由计数器及译码器两部分组成,由译码输出实现对脉冲信号的分配,整个输出时序就是O0、O1、O2、…、O9依次出现与时钟同步的高电平,宽度等于时钟周期。
CD4017有10个输出端(O0~O9)和1个进位输出端。每输入10个计数脉冲,进位输出端就可得到1个进位正脉冲,该进位输出信号可作为下一级的时钟信号。
CD4017有3个输入端(MR、CP0和~CP1),MR为清零端,当在MR端上加高电平或正脉冲时其输出O0为高电平,其余输出端(O1~O9)均为低电平。CP0和~CPl是2个时钟输入端,若要用上升沿来计数,则信号由CP0端输入;若要用下降沿来计数,则信号由~CPl端输入。设置2个时钟输入端,级联时比较方便,可驱动更多二极管发光。
由此可见,当CD4017有连续脉冲输入时,其对应的输出端依次变为高电平状态,故可直接用作顺序脉冲发生器。
2、运用4017组成灯流控制电路
计数器CD4017的y0、y1 y2三个输出端的控制。

Clock:计数脉冲(时钟脉冲)输入端,上跳沿有效。
EN:计数允许输入端,当该端加低电平时,芯片才能计数,加高电平时计数功能停止,保持原来的计数值不变。
Clear:复位输入端,该端加高电平时计数器复零。
Carry:进位输出端,每输入10个时钟脉冲,得到一个进位脉冲,可作为下一级计数器的时钟信号。
Y0-Y9:译码后的10线输出端。
当计数值为0时,输出高电平,其余均输出低电平;当计数值为1时,输出高电平,其余输出低电平……,当计数值为9时,输出高电平,其余均输出低电平。因此从Clock端每输入一个计数脉冲,y0~y9线上的高电平就会移过一根线,其顺序是:y0-y1-y2-y3-y4-y5-y6-y7-y8-y9-y0-y2、、、、、。
本应用中将输出接至端,因此输出高电平只在之间循环,于是三极管就轮流导通,导通的时间间隔就是端计数脉冲的间隔(周期),并随着端计数脉冲的不断输入,这种“轮流”就周而复始地一直循环下去,体现为A、B、C三组灯泡的循环轮流点亮。如果接回到Clear端的是Carry,输出的高电平就在y1~y9之间轮流出现,当高电平轮流至Y3→y4→……y9期间时,所有的灯泡是熄灭的,所以灯流会有一段时间的全灭状态。如在EN端加一控制信号,使它间断地接向高电平,那么计数就会间断地停止计数,从而使灯流在EN为高电平期间停止流动,给人以“流动-停止-流动……”的感觉。
3、震荡电路的基本原理
CP:利用非门的取反性质使C1不断地充放电及改变R1的大小产生不同频率的震荡
电路所实现的功能:
流灯及L1-L10依次循环被点亮,利用滑动变阻器调节频率可调频反应能力调试器单灯自动循环控制(熄灭-微亮-很亮)
4、实验心得体会:
理论实践之间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在参考书上看见的相关事例真正做成系统的时候不能真正实现,对于本实验来说由于在参考文献当中电阻取值过大无法构出合适的CP驱动4017工作。
单系统多功能,本实验可以实现以上的三个功能
整体局部的理念,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利用需求逻辑抽象出系统模型再将系统细分成及个局部,分别对局部进行系统调试,进而才能做出一个功能完全的系统
掌握运用74LS04和CD4017的功能以及构成振荡电路
机会只属于有“准备的大脑”,在本实验中巧妙地运用了可调频指示灯和计数指示灯闪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能够确定被测试者的反应能力(用对应的频率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彭容修,刘泉,马建国.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
[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7
[3]李光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4]黄继昌,郭继忠,张海贵.数字集成电路应用300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系统作品图